建议留言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议留言 >

公益,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3-04-12 09:53:26

 

“公益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认同,也是上海这座‘公益之城’人文关怀与城市温度的重要体现,”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这样注解公益之于一座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性。 城市发展离不开精神支柱和文化引领。一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正能量的滋养和培育。在上海,超1.7万个社会组织、233家慈善超市、超1.34万家公益基地,正成为公益服务“骨干力量”。它们扎根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并逐步成为城市治理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扶贫救孤、解难帮困外,迈入新阶段的公益慈善被赋予更多任务项——教育、医疗、文化、环境保护、体育等。更多人认可,公益慈善是一种新风尚,它注重的是“人人可为、随手可为”,成就的是生活在一座城市中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地方立法助力建设“公益之城” 公益慈善是第三次分配的主要渠道,能有效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近年来,上海各类慈善组织年平均增长率超10%,全市年均社会捐赠金额超40亿元,为各类特殊困难人群提供关爱温暖。同时,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相互衔接,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迈入新阶段,如何进一步规范和促进上海慈善事业发展?制定一部系统完善的地方性法规,就此提上议事日程。 就在最近, 《上海市慈善条例(草案)》向社会公开征询意见。《条例(草案)》中,上海多年积攒的好经验、好做法上升至立法层面。譬如,其中明确规定设立“上海慈善奖”等。多年实践中,上海涌现出一批全国知名慈善品牌、慈善楷模。对他们的鼓励表彰,有助于营造公益慈善的社会氛围。同时,将公益慈善理念与城市精神深度融合,也有助于使公益慈善与城市文明相互促进。 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慈善事业发展还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比如,慈善组织的认定与退出机制不够完善、网络募捐亟需规范引导等。对此。 《条例(草案)》也一一予以回应。通过制定出台这部地方性法规,人们期待能进一步厘清各相关主体职责,以地方立法为上海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公益基地就在“家门口” 爱心暖意在全城涌流,人们的直观感受来自遍布全城、扎根社区的公益载体。 数据显示,从首批28家公益基地发展到现在,上海目前已拥有1.34万家公益基地。这批公益基地不仅囊括了社会组织、学校、医院,更包括不少居民“家门口”的居村委会。 为保障公益基地顺利发展运营,市民政局每年都会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用于支持公益基地设计、组织开展各类优秀公益项目、提供志愿服务岗位等。这些人民群众“15分钟生活圈”内的公益基地,不求“大而全”,更多以“小切口”入手不断提升民生获得感。 “善行文化”,一支位于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的年轻公益团队。在疫情防控最吃劲之时,他们依托社区志愿者资源,迅速组建了配送小分队。从买菜做起,他们对独居老人等特殊人群进行“一对一”关爱。这些默默守候在基层一线的志愿者们,就此成为社区“代购员”“跑腿员”,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关键支撑。 经过多年沉淀发展,上海社会组织影响力不断扩大,品牌效应不断提升。当前,上海社会组织已超1.7万家,绝大多数都已参与公益事业。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有356家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标识为志愿服务组织;社区志愿服务团队已有7100多个,覆盖全市6000多个社区,合计队员超过5.5万人。 越是文明发达的城市,公益慈善事业越繁荣。日益壮大的社会组织队伍,见证着上海慈善文化的勃兴,也映射出这座城市宝贵的爱心与温暖。 爱心之举彰显“上海担当” 多年建设下,品牌公益力量不仅深耕上海,更走向全国。 今年7月,河南省突遭极端天气,多地普降暴雨,郑州、新乡等城市发生严重内涝,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突发事件当前,上海社会组织积极行动,第一时间参与紧急救援,并通过捐款、捐物等各种形式,有序参与防汛救灾及灾后重建,充分彰显了上海社会组织的责任和担当。 据统计,7月20日至8月4日,全市共有159家社会组织参与救灾,捐款捐物金额总计1.9亿余元。其中,捐款金额近8000万元,捐赠物资折算金额为1.1亿余元。 解难之外,上海还积极将公益慈善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2003年起,上海连续18年组织老年知识分子到新疆地区开展“银龄行动”。他们之中,有医生、教师、经济师、心理咨询师等各行各业。他们带往西部边陲的不仅是扎实的专业技能,更有一种城市发展理念的碰撞激荡。 今年,沪蒙两地还延续“三千孤儿入内蒙”历史佳话。本市慈善组织与内蒙古地区儿童福利机构“一对一”援助帮扶,助力当地儿童福利事业发展。 “慈善超市”缘何冲上热搜榜 暖黄灯光下,从品牌衣服、时尚鞋帽到二手书籍,各色商品整齐排列,甚至还为顾客专设了“试衣间”。福州路480号,临街的一间小小店铺。初次踏入这里的人,或许将其错认成“买手店”。翻翻吊牌,不少商品以市场价格三至七折出售,蛮有“竞争力”。 最近,这家名为“善淘BUY42外滩街道慈善超市”的小店冲上大众点评超市便利好评榜第一名。虽然黄金商圈内强敌环伺,但这家小店却意外“圈粉”,吸引不少年轻白领、社区居民前来“淘货”。 早在18年前,全国首家慈善超市——镇宁路慈善超市在上海成立。在政府部门积极推进下,各区纷纷探索推广这一新型慈善服务形态。 截至2020年底,全市214个街镇(乡)共建有慈善超市233家,实现慈善超市街镇(乡)全覆盖。目前,上海慈善超市有三类运营主体,包括街镇(乡)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其中,由街镇(乡)政府运营的慈善超市占全市总量的44.7%。 从第一家店亮相到如今冲上热搜榜单,慈善超市一路走来,经历了不少坎坷困顿。 36岁的于丽颖,是名热衷公益的外企白领。“我曾经想去博物馆当志愿者,但发现工作时间不合适”。她还实地考察了不少慈善超市,但发现对方跟自己“理念不合”。一些慈善超市仍停留于初代版本。陈列老旧、货品缺乏新意,这使得这一公益服务形态在实践中没有形成足够吸引人的“黏性”。 开在南京东路商圈的这家慈善超市,让于丽颖眼前一亮。与其说这是一家“慈善超市”,不如称其为“个性买手店”。除居民捐赠的二手书外,所有商品都是全新正品,部分来自社会企业库存。“这样既能确保价格低廉,也能让社区居民愿买、爱买。” 这家慈善超市还有“线上店”——善淘网。十年前,几名“海归”共同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在线慈善商店”。该平台接受捐赠的闲置物品,再经处理后低价出售,其销售收入在扣除运营成本后捐给草根公益机构。如今,这一网站已成为沪上许多慈善超市的重要运营力量。 相比覆盖对象更广的线上店,线下“慈善超市”还被赋予了另一项功能——“链接社区”。它们不仅出售公益商品,也成为凝结社区各类公益资源的“枢纽载体”。外滩街道慈善超市内,有一面“微心愿墙”,已成为嫁接社会企业、受助人员的“爱心桥梁”。 放眼全市,大多数慈善超市运营状况良好。但也有少数慈善超市“自我造血”功能需进一步提升,布局和地理位置需进一步优化。为此,正面向社会公开征询的《上海市慈善条例(草案)》设立社区慈善专章,鼓励支持社区慈善超市等社区慈善服务形态发展。 在“从无到有”,从局部设立到全面推开,上海在慈善超市服务内容、运营模式上不断求新求变,并积极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委托有资质、有爱心、懂经营、会管理的社会组织来管理和运营。为方便更多市民查询慈善超市相关信息,就近支持、参与公益,市民政局网站还上线发布了全市慈善超市地图。 相关链接 “公益伙伴月”亮点项目 百佳社会组织主题展 “十三五”以来,全市共有190家社会组织和146名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获得国家级荣誉83项,市级荣誉294项。为了让市民深入了解社会组织发挥的作用,百佳社会组织主题展将于9月5日至9月25日在公益新天地园举行。 主题展分“名录区”“成就区”“互动媒体区”等区域。其中,“成就区”重点聚焦40家社会组织,通过图文并茂的展示,彰显社会组织的责任担当。除线下展示外,观众还可在“沪上社会组织”微信公众号上参观线上全景云展厅。 第三届上海社会组织公益创业大赛决赛 该比赛将以“公益创业,不负韶华”为主题,以“有效解决社会问题”为基本标准,引导和促进社会组织及公益团队服务创新、健康发展。 决赛围绕“十四五”时期发展需要,聚焦底线民生、基本民生和质量民生,以挖掘“幸福社区、乡村振兴、多元平等、创益生活”四个方面具有潜力、公信力、创新力、影响力的公益项目为重点,发现公益新生力量,建构公益苗圃,现场由政府、基金会、企业、高校等行业专家组成评委团,根据18个入围公益项目路演表现评选出金银铜奖项。 公益养成营 自2018年起,该项目作为“公益伙伴月”系列公众互动活动之一。它是由公益新天地联合优秀园内外公益组织,共同发起的公益品牌项目,旨在引导社会形成做公益的意识,引领社会参与做公益的方式。              今年6月1日起,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此次公益养成营将围绕“未成年人保护”六大主题开展双周互动宣传活动。同时,将未成年人保护与防汛救灾结合,向未成年人普及应急急救知识。 公益随手拍全新亮相 今年首次在抖音平台开启“今天你公益了吗”话题打卡活动。9月5日至9月30日,通过发布短视频并带上话题“今天你公益了吗”关注上海公益伙伴月官方抖音号,记录下参与的、看到的公益行动,分享关注公益、做公益的经历,即可参与话题互动并有机会获得丰富奖品。 万家公益基地喊你做公益 截至8月底,全市建成各类公益基地13430家,依法登记的志愿服务组织356家,“公益上海”平台注册志愿者38.47万,设置志愿服务项目数累积16.39万,全市公益基地累积志愿服务时长600万小时。 今年“公益伙伴月”期间,全市万家公益基地将设计开展市民就近就便参与体验和各类服务市民群众的志愿服务活动。由此,促进打造一批品牌公益服务项目,提升公益基地知名度,也让各类公益志愿服务更深入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