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程锦欣
“1987?我穿越了!”微短剧《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一开场,“女大学生穿越”“当后妈”等热词就迅速抓住观众眼球。
刷微短剧,根本停不下来,这是微短剧受众的感慨,而在背后,还有一个巨大的市场——根据相关数据预计,其2024年市场规模将超500亿元。在有关部门为推动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开展专项整治及行业规范等工作的前提下,“停不下来”的微短剧将走向何方?
观众:不知不觉被“套牢”,一部剧充值多则上百元
“这些微短剧的剧情真的非常‘上头’,每集时长又只有三五分钟,空闲时看两集还挺有意思的。”刚参加工作的“00后”姑娘刘语是一名微短剧爱好者,自从微短剧出现在大众视野以来,她已阅片无数。“从小制作到大平台,《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念念无明》《虚颜》《千金丫鬟》……我看过的‘爽剧’还挺多的。”刘语告诉记者,微短剧通过各种环环相扣的剧情吸引观众,“霸道总裁”“千金大小姐”等角色弱化了演员的演技,每到关键时刻就戛然而止,令人想立刻知道后续的故事发展,就这样不知不觉深陷其中。
不仅青年人是微短剧的受众,老年群体也被“套牢”。今年已经76岁的吴彩萍平时就爱看各种微短剧打发时间。吴彩萍的女儿发现,母亲不仅每天痴迷追剧至深夜,甚至每月花费大几百在付费上。“微短剧用悬疑、冲突感吊起他们的胃口,老年人不懂得识别正规平台,平台商家默认勾选‘自动开启下一集’,不知不觉间钱就花出去了。”吴彩萍的女儿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的微短剧前几集大多可免费观看,开始计费后价格在0.99元至1.99元不等,但由于微短剧集数多、每集时长短的特点,一部剧看下来至少需要几十甚至上百元。也就是说,一部总时长仅一个多小时的短剧,比一场院线电影价格要高上不少。
从业者:微短剧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拍摄于南京秦淮区五老村司法所的网络微短剧《司法所的故事》,预计三季度将与观众见面,这部剧是2023年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中唯一入选的江苏项目。
秣陵司法所、五老村司法所、宁海路司法所……从通过调解案例诠释法律盲点到如今聚焦司法所调解员的故事,《司法所的故事》编剧张宁宁从2012年起深入20多家基层司法所采访,经过近十年的磨炼,最终决定将这部长剧改为40集的网络微短剧。该微短剧自2022年开始筹备,张宁宁认为,自那时起,微短剧行业已经呈现出向上的态势。“我在2022年开始创作时,已经有很多同行在制作微短剧,因此大家建议我将剧本修改为微短剧。我认为这个建议非常好。”张宁宁说。
从刚开始的不看好,到如今“贷款也要拍”,张宁宁在微短剧的“流量”和“质量”间寻找到平衡。“大家都认为微短剧是一个很好的赛道,但起初我对微短剧有些抵触,因为其中很多的剧情都过于口水化。”张宁宁表示,“一部剧不只是看个爽,还应该要承担一些社会责任。”因此,拍摄《司法所的故事》时,制作团队不仅考虑了市场的“流量”需求,请来有一定粉丝量的主演,也在全片的质量上进行把关。“从导演到后期都是非常专业的影视从业人员。”张宁宁介绍。
据了解,制作这样一部总集数40集、每集时长约15分钟左右的精品微短剧,总投资额大约在500万元。“我们的剧前期筹备花费了一个月时间,已经非常紧张了。之后的拍摄期是35天,时间也非常紧迫。”张宁宁告诉记者,目前该剧已经进入精剪阶段,团队也在接触一些主流的媒体平台沟通上线播出事宜。
预见:微短剧将进一步被规范,向有深度发展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373.9亿元,同比上升267.65%;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网络微短剧正式渠道发行量达150部,接近2022年全年总和的两倍。
“目前的微短剧虽然看起来题材多样,有穿越、重生逆袭、小说改编等,但内容仍较为同质化,部分视频存在大量‘土味’‘狗血’内容,并且盗版、侵权、宣传不良价值观的问题屡见不鲜。”从事影视制作的资深人士杨昕珏告诉记者,她认为,微短剧市场亟待规范并创造更多不同题材的剧目。
据了解,为了规范行业发展,自2022年开始,国家广电总局就开展了多次网络微短剧治理工作。2023年11月,国家广电总局宣布将多措并举持续开展网络微短剧治理工作,其中重点包括加快制定《网络微短剧创作生产与内容审核细则》,研究推动网络微短剧APP和“小程序”纳入日常机构管理等。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也针对微短剧建言献策,引发社会关注。
在内容制作上,微短剧该如何突破?今年1月中旬,国家广电总局发布了“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提出2024年要创作播出100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主题优秀微短剧。“微短剧+文旅”即将成为新风尚,这也为各地文旅宣传和推广开辟了新路径。
根据《江苏省广播电视局、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主题创作征集活动的通知》,我省正致力于打造一批具有江苏标识度、全国能见度和行业美誉度的文旅网红“打卡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微短剧+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江苏各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等主题微短剧创作都可以集中展示。
“很高兴看到这样的模式。”杨昕珏认为,“可以预见,未来微短剧市场一定会向着规范、有深度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