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戏剧创作如何持续迸发活力?业内人士这样说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4-03-28 17:06:49
如何理解青年艺术创作的新形式和新变化?戏剧创作应当如何更好地拓宽创作类型?文艺评论在助推戏剧生态建设上如何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围绕当下的热门议题,日前,北京市文联召开“青年戏剧创作的多样化与新形态”专题研讨会。
近年来,北京持续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舞台艺术发展的利好政策。从观察者的角度出发,北京评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陶庆梅认为,青年戏剧创作主题立意丰富,表现形态多样,有着鲜明的自身特色,极大丰富了北京戏剧创作类型。
以近年来颇受关注的话剧九人为例,这支民营戏剧团体的成员平均年龄仅有28岁,但原创的“民国知识分子系列”话剧已经实现了票房和口碑双丰收。而除了关注舞台表演本身,话剧九人在理念上相当注重建立、加强与观众的观演关系,为北京的戏剧市场引入了一股新风。“在台下和观众的沟通交流,以及观众从走进剧场到离开剧场的全部体验,包括如何取票、入场音乐、观众群答疑、留言互动等,都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话剧九人创始人朱虹璇说。
良好戏剧生态的培育需要多方用力。《剧本》杂志主编、编审武丹丹建议,在青年创作人才的培育上,“管理者需要做的更多的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急人才之所需。”现在,江苏等地实施的“名师带徒”计划,主推青年编创人才的培养,武丹丹认为值得借鉴参考。北京世纪华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制作人汪鹏飞则提出,不妨以当下火爆的驻场演出为切入点:“通过一部好戏带动一栋楼、一条街、一个区,形成演艺集群效应,有效激活文旅观演消费。北京是全国旅游人口接待量最多的城市,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未来,看一部戏、进一次剧场可以成为北京游客的必选项。”
在作品的后续反馈层面,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胡一峰认为,“文艺评论也是戏剧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评论家既要当好‘翻译者’,从专业角度帮助广大创作者解读文艺政策,也要当好‘摆渡人’,在创作者和观众之间架起一座有效的沟通桥梁。”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教授彭涛鼓励评论家拿出更加客观真实的态度,“当下的戏剧评论存在很多空洞化的内容。文艺评论应当是美学化的,能成为创作者反观自身的一面镜子。”
据悉,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戏剧家协会共同承办,是2024北京文艺评论热点现象研究系列研讨的第一场。今年,北京评协将进一步加强议题设置和话题引导,组织不同门类文艺家、评论家共同探索热点文艺现象、文艺作品、文艺思潮背后的艺术规律,为首都文艺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